不想工作: 無所事事的藝術
- Regular price
- NT$ 380.00
- Sale price
- NT$ 380.00
- Regular price
-
NT$ 380.00
分享
內容簡介
「什麼都不做才是世上最難的事。」——奧斯卡.王爾德
我們活在一個比任何時代都厭惡發呆偷懶的文化中。這文化容許我們抱怨自己多忙多累,彷彿如此就可以向世界宣告我們明白自己要努力工作、要有所貢獻的道德與社會責任;但要承認自己不想工作、需要停手放下卻困難得多,因爲這樣就意味著要承認自己意志軟弱、不堪重任。
永無休止的忙碌讓我們根本沒有安靜的一刻,「什麼都不做」這種技巧正在逐漸消失,怪不得會有那麼多過勞的人。
精神分析師喬許.柯亨以臨床案例,探討「不活動」所展現出的四種面貌:過勞的人、懶散的人、做白日夢的人、遊手好閒的人;他同時也列舉四位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安迪.沃荷、奧森.威爾斯、艾蜜莉.狄金生丶大衛.佛斯特.華萊士,分別代表這些生活形態。
喬許.柯亨指出不活動既是慵懶冷漠的源頭,卻也是自由創意的根據。這四位大師即是將冷漠無感、怠惰放縱、退縮孤僻轉化爲卓越的文化成就。
書中喬許.柯亨經由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他在諮商室中的個案故事,深入直探我們羞於承認不想工作的這份衝動,我們總以爲要成就某些具體、客觀的有用目標才算眞正活著?但如果這想法錯了呢?
「不工作」本身具備著種種可能創意。這本書告訴我們:「不工作」對於我們如何理解自我,這或許和「工作」本身同樣重要。
※原書名∣不工作:爲什麼我們該停手?
產品目錄
導論
第I部 重力
第1章 過勞的人
「人們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安迪.沃荷
第2章 懶散的人
「好雄偉的肉堆啊!」——奧森.威爾斯
第II部 反重力
第3章 做白日夢的人
「我居住在可能裡」——艾蜜莉.狄金生
第4章 遊手好閒的人
「耐受煩悶」——大衛.佛斯特.華萊士
結論
註釋
參考文獻
謝辭
授權說明
第I部 重力
第1章 過勞的人
「人們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安迪.沃荷
第2章 懶散的人
「好雄偉的肉堆啊!」——奧森.威爾斯
第II部 反重力
第3章 做白日夢的人
「我居住在可能裡」——艾蜜莉.狄金生
第4章 遊手好閒的人
「耐受煩悶」——大衛.佛斯特.華萊士
結論
註釋
參考文獻
謝辭
授權說明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柯亨這本書深入淺出,講出了我們人人都知道,卻不懂如何體認的事——工作並不適合大多數人,就算人會投入工作,也只是藉以逃避其他事物的辦法而已。這本好書談得清楚,來得及時!
——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ips),《輸了》(Missing Out)作者
行文優美,處處驚奇,這本書讓我們清楚看見自己非得好好利用時間的強迫症狀,看見了自己內心真正害怕的是什麼。
——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es),《緊張國度》(Nervous States)作者
做白日夢的人、藝術家、遊手好閒的人,都是我們人類全體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通往悠閒想像、截然不同、創意十足的異想世界。
——瑪麗亞・巴爾肖(Maria Balshaw),泰特美術館(Tate)館長
文筆有如行雲流水,是後巴舍勒學派對於呼籲停下腳步,傾聽寧靜心聲的錚錚諫言。
——克洛伊・亞里迪斯(Chloe Aridjis),《碎裂》(Asunder)作者
滔滔雄辯掙脫工作枷鎖,遨遊俗世之外的絕妙好處。太精采了!
——麗莎・阿皮南涅希(Lisa Appignanesi),《瘋女、壞女、哀女》(Mad, Bad and Sad)作者
柯亨這本書深入淺出,講出了我們人人都知道,卻不懂如何體認的事——工作並不適合大多數人,就算人會投入工作,也只是藉以逃避其他事物的辦法而已。這本好書談得清楚,來得及時!
——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ips),《輸了》(Missing Out)作者
行文優美,處處驚奇,這本書讓我們清楚看見自己非得好好利用時間的強迫症狀,看見了自己內心真正害怕的是什麼。
——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es),《緊張國度》(Nervous States)作者
做白日夢的人、藝術家、遊手好閒的人,都是我們人類全體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通往悠閒想像、截然不同、創意十足的異想世界。
——瑪麗亞・巴爾肖(Maria Balshaw),泰特美術館(Tate)館長
文筆有如行雲流水,是後巴舍勒學派對於呼籲停下腳步,傾聽寧靜心聲的錚錚諫言。
——克洛伊・亞里迪斯(Chloe Aridjis),《碎裂》(Asunder)作者
滔滔雄辯掙脫工作枷鎖,遨遊俗世之外的絕妙好處。太精采了!
——麗莎・阿皮南涅希(Lisa Appignanesi),《瘋女、壞女、哀女》(Mad, Bad and Sad)作者
作者介紹
喬許.柯亨 Josh Cohen
執業精神分析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現代文學理論教授。著有《私生活:我們為何還在黑暗中?》(The Private Life: Why We Remain in the Dark?)、《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弗洛伊德導讀》(How To Read Freud)以及其他關於精神分析、文化理論與現代文學的書刊論文。
邱振訓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譯有《大師與門徒》、《自己拯救自己》、《我們為何期待來生?》(原書名:來生)、《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衝浪板上的哲學家》(皆立緒出版)等書。Email:cch5757@gmail.com
執業精神分析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現代文學理論教授。著有《私生活:我們為何還在黑暗中?》(The Private Life: Why We Remain in the Dark?)、《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弗洛伊德導讀》(How To Read Freud)以及其他關於精神分析、文化理論與現代文學的書刊論文。
邱振訓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譯有《大師與門徒》、《自己拯救自己》、《我們為何期待來生?》(原書名:來生)、《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衝浪板上的哲學家》(皆立緒出版)等書。Email:cch575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