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062139674975.jpg
1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Regular price
NT$ 360.00
Sale price
NT$ 360.00
Regular price
NT$ 0.00
為什麼我們努力工作,沒有換得快樂,
反而像是關進了生產力牢籠裡?
──我們真的不必時時刻刻對自己喊加油

「追求生產力」讓我們有安全感,但誰說凡事「努力」一定不會錯?
小心!它可能就是令你過度耗損的枷鎖!

◆Check!以下症狀你有幾項:
‧認為該將清醒的時間全部投入有生產力的事,才不算浪費?
‧常常把工作帶回家,休假總是用不完,越積越多?
‧一閒下來就心慌、有罪惡感?老想找事做,填滿行程?
‧下班時間仍忍不住打開電子信箱回信,在工作群組上二十四小時待命?
‧有各種時間管理或記錄APP,以求提升工作、學習、飲食、運動、作息的效率?

#二十世紀經濟學家凱因斯曾預言2030年人們將一週只需工作15小時#
→如今我們有無人機、電腦、網路、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為什麼我們還是忙碌不堪?
#曾經,有閒暇時間是高收入階級的身分象徵#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忙碌反倒取代休閒成為「榮譽勳章」,成為成功人士的地位標誌?

你我都被困在要求不停提升效率的文化體制裡
不知不覺努力過了頭,沒活出更幸福的人生,還自傷而不自知

→為什麼我們閒不下來?
作者瑟列斯特.赫莉在本書中提出,身在過度重視生產力的文化中,我們扭曲了對時間的感知:相信「時間就是金錢」,不容浪費,空閒時間開始令人覺得有壓力,人們打從心底擔憂他們沒賺到的錢;而且,當人越是有錢,時間就越昂貴。我們因而漸漸忽視「閒暇」的重要性,也一點一滴失去創造力、同理心以及歸屬感……

→「追求時時刻刻都有生產力」是有害的
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習慣用各種清單、表格、APP安排工作與私人行程,記錄飲食與運動等成效;結果卻行程滿檔、一閒就心慌,不時擔心自己的一切努力是否還不夠,甚至,即使已「能者過勞」,仍質疑是自己效率不彰……我們崇尚效率,執迷於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時間好好思考真正的目標:什麼是我們想過的理想生活?

→停下來!別讓「效率」綁架你的人生
作者從自身過度努力的經歷出發,對工作的意義提出質問,並從歷史和社會學觀點進行考察,描繪出勤奮的努力文化如何被形塑而成;更援引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的研究,明確指出人類的大腦需要放空、沉澱,才能真正地充電、運作。
本書更校正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給予「空閒時間」正確的評價。作者強調,想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的欲望,導致我們執迷於快速解決問題,但「效率」只是手段,不該本末倒置,而迷失了真正的目標: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創造出人際關係優先於生產力的文化。

→幸福的生活是在勞動與閒暇之間保持平衡
即使改善自我是件好事,但用不著時時刻刻想辦法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唯有戒除對效率與生產力的成癮,才能達到真正的身心平衡。對此,書中也提供取回生活主導權的六項建議,幫助你停止不必要的自我消耗。當我們容許自己擁有「閒暇」,放下對效率和生產力的執迷,將更有創意與洞察力,也將更能與人建立幸福的歸屬感。

◆打破生產力迷思:
‧努力工作更有生產力?→過度工作反而影響工作表現!
‧努力工作能賺更多錢?→獲利未必真的反應在你的薪水上、進到你的口袋!
‧努力工作有助於升遷?→調查顯示,休假天數多的人比起休假更少的人更有可能加薪!
‧薪水比較高未必比較快樂。在滿足基本需求後,更能令人快樂的,是閒暇的時間。
‧科技未必使真正提升效率,而是創造出「有效率的錯覺」。
‧追求效率可能讓人失去變通與適應的彈性,變得更脆弱。

◆邁向身心平衡的解決之途:
‧培養需要大量時間的嗜好:繡個不賣人的十字繡、做好幾隻天竺鼠車車的羊毛氈。
‧提升「時間知覺」:清楚自己的時間規劃,能更感受到時間的充裕。
‧建立真正的人際連結:社交接觸是人的天性,能讓你感覺更舒服和減輕壓力。
‧隨機行善:就算只是小事一樁,也能觸發腦內啡的釋放,有助於阻斷疼痛和產生欣快感。

產品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崇拜效率
第一章 留意空白
第二章 從蒸汽機開始
第三章 工作倫理
第四章 時間變成金錢
第五章 把工作帶回家
第六章 最忙碌的性別
第七章 我們為了工作而活?
第八章 普遍的人性
第九章 科技是罪魁禍首?

第二部分 拋開效率崇拜──如何從生活駭客到收回生活
收回生活一 挑戰你的認知
收回生活二 讓媒體退出你的社交生活
收回生活三 起身離開你的辦公桌
收回生活四 投入於空閒時間
收回生活五 建立真正的連結
收回生活六 眼光放長遠

結論

誌謝
參考資料